空間處理-- 擺位新想法
上次在調整空間的時候,提到有關發現了一個新的調整的方式,其實在上一篇討論空間的時候,兩張照片已經透漏了一點玄機。上次加上擴散板的時候發現人聲跟樂器的形體都更好了,但是在細微調整喇叭位置的時候發現toe in角的影響很大,所以在這裡說明一下當時的發現。
toe-in角對聲音的影響很大,但是很少碰到有人拿出來單獨討論,小弟在這邊試著整理出一些心得,雖然在幾個空間都驗證過,但是保守起見,小弟還是必須說:有關空間調整分享的經驗並不能保證在所有空間都得到一樣的結果,大家還是要自己小心驗證。
在上次加入擴版的調整過程,小弟發現toe-in角增加的時候音像變得更穩定,不容易隨歌手或是音域的變化而改變,推測是因為toe-in角增加側牆的影響變小,這是很好的特性,但是音像卻隨著toe-in角變大而變得越來越模糊,更精準一點的說,就是高音變少了,中低音域變多。換句話說,人聲會變得很濃郁,但是唇齒音卻變少了。在發現這個結果的時候,我就在想,是否可以把中高音變多,然後再把toe-in角度增加來換取音像的穩定,所以小弟用了一些方法去增加高音的量,再增加toe-in角度,這樣就可以得到穩定的音像。
小弟在這裡因為只想單純的說明toe-in角度的影響,所以說的很簡單。但是實際上喇叭的前後與左右位置都會有影響,與toe-in角息息相關。小弟事先找到了一個不錯的位置,所以喇叭只剩toe-in角要決定,但是在調整toe-in角的時候,喇叭的位置也要前後或是左右調整,以求得一個平衡的聲音。
事實上小弟在寫這篇網誌的時候,因應一些系統上其他改變,toe-in角又調回來了,但是這中間的故事太長,留待下次跟大家分享!
喇叭toe-in角變大了!
留言
張貼留言